土蜂蜜(即中华蜜蜂采集百花酿造的天然成熟蜜)的取蜜时间需综合考虑蜜源植物流蜜期、蜂群状态、气候条件及蜂蜜品质四大核心因素。以下从科学原理与实际经验出发,系统分析最佳取蜜时机及注意事项:
一、取蜜时间的核心原则
1. 蜜源植物流蜜高峰期
机制:土蜂(中华蜜蜂)为多花种采集型,依赖不同季节的野花、中药材花等流蜜。需在当地主要蜜源植物(如野山花、荆条、五倍子、枇杷等)集中开花且流蜜旺盛时取蜜。
1. 示例:
南方地区:4-5月(野山花)、9-10月(五倍子、野桂花)。
北方地区:6-7月(荆条、枣花)、8-9月(荞麦、向日葵)。
2. 蜂群储存蜜量达标
标准:巢脾封盖率需达80%以上(即蜂蜜水分含量降至18%以下,自然成熟),此时蜂蜜浓度高、酶活性强、不易发酵变质。
检测方法:
视觉判断:巢脾表面呈蜡白色或浅黄色,表面蜜汁不流动。
摇蜜测试:取少量未封盖蜜,若易滴落则需继续酿造。
3. 避开不利气候条件
禁忌:
雨季:湿度高导致蜂蜜含水量超标,易发酵酸败。
高温干旱:蜂群需消耗大量蜂蜜维持巢温,强行取蜜可能削弱群势。
花期交替期:蜜源不足时取蜜易导致蜂群缺蜜,引发盗蜂或逃群。
二、不同季节的取蜜策略
1. 春季(3-5月)
· 优势:百花盛开,蜜源丰富,蜂蜜营养价值高(含多种植物活性成分)。
· 风险:早春低温或倒春寒可能中断流蜜期。
· 建议:
首次取蜜需在连续晴朗5天以上、封盖率达标后进行。
留足蜂群繁殖所需口粮(巢脾至少保留1/3封盖蜜)。
2. 夏季(6-8月)
· 优势:高温促进植物流蜜,蜂蜜产量高。
· 风险:酷暑易导致蜂群采蜜积极性下降,需加强遮阴通风。
· 建议:
优先取成熟蜜,避免因含水量高引发变质。
搭配喂水装置,减少蜂群采水负担。
3. 秋季(9-11月)
· 优势:中药材花流蜜,蜂蜜药用价值突出(如五倍子蜜抗菌消炎)。
· 风险:秋季昼夜温差大,需防范盗蜂。
· 建议:
取蜜后及时补喂糖浆,助蜂群越冬。
留足越冬蜜(北方需保留每脾2-3kg)。
4. 冬季(12-2月)
· 原则:严禁取蜜!蜂群需消耗蜂蜜维持巢温,取蜜将导致全群饿死。
· 例外:华南地区若冬季仍有流蜜,可少量取蜜,但需留足蜂群安全存量。
三、取蜜时间的判断技巧
1. 自然观察法
· 流蜜迹象:
蜂群出勤活跃,归巢时腹部鼓胀、飞行轨迹低。
巢门口有蜜滴(表明蜂蜜产量过剩)。
· 封盖进度:
巢脾边缘封盖蜜向中心扩展,直至全脾80%以上封盖。
2. 仪器检测法
· 折光仪:测量蜂蜜波美度,≥42°Bx(含水量≤18%)为成熟蜜。
· 比重计:成熟蜜密度约为1.42g/cm³。
3. 蜂群状态评估
· 强群优先:群势达5脾以上(约2万只工蜂)方可取蜜,弱群需留蜜繁殖。
· 子脾面积:若巢脾上子圈(幼虫区)面积过大,表明蜂群处于繁殖期,应推迟取蜜。
四、取蜜后的管理要点
1. 留足口粮:
· 每脾蜂至少保留0.5-1kg封盖蜜,北方寒冷地区需加倍。
2. 及时补喂:
· 取蜜后连续2-3晚补喂1:1糖浆(白糖:水),助蜂群恢复体力。
3. 预防盗蜂:
· 取蜜时避免蜜汁洒落,取蜜后清理场地残留物。
4. 疾病防控:
· 取蜜工具需消毒(如75%酒精擦拭),防止巢虫、幼虫病传播。
五、特殊情况处理
1. 蜜源短缺年份:
· 减少取蜜次数,甚至全年不取蜜,以保蜂群存活。
2. 连续阴雨天气:
· 若巢脾未封盖但急需取蜜,可人工脱蜂后用离心机浅摇,取蜜后立即喂糖浆补足。
3. 分蜂热期:
· 若蜂群出现分蜂预兆(王台、怠工),可提前取蜜降低巢内储蜜量,但需保留繁殖用蜜。
六、总结与建议
1. 核心原则:蜜源足、封盖满、气候宜、群势强时取蜜,宁晚勿早。
2. 区域差异:
· 南方:每年可取蜜2-3次(春、秋、初冬)。
· 北方:每年取蜜1-2次(夏、秋)。
3. 品质优先:
· 成熟蜜(封盖率80%以上)营养价值是未成熟蜜的3-5倍,售价可提高50%-100%。
4. 可持续管理:
· 遵循“取一半、留一半”原则,避免竭泽而渔。
通过科学把握取蜜时间,不仅能提高蜂蜜产量与品质,更能保障蜂群健康,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江西省康惠万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