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节变化对取蜜时间影响深远。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但养蜂师傅们明白 “春蜜贵精不贵多” 的道理。此时蜂群刚度过寒冬,幼蜂数量有限,山花也才刚开始绽放,蜜源不够充足。如果过早取蜜,蜜蜂幼虫的食物就会短缺,进而影响蜂群的繁衍。所以,优质蜂农通常会等到 5 月中下旬,山花盛开达到高峰时,才会少量取蜜,既保证蜂群的生存需求,又能收获品质不错的蜂蜜。
夏季是蜜源蕞为丰富的时期,但取蜜也不能随意而为。养蜂师傅们遵循 “两不原则”:一是不连续取蜜,每次取蜜间隔至少 15 天,给蜜蜂足够的时间酿蜜;二是不取 “生水蜜”,当蜂蜜波美度低于 40° 时,含水量高,容易变质,这样的蜂蜜坚决不取。在秦岭地区,蜂农们会在 7 月党参、椴树花期结束后取蜜,这时的蜂蜜浓度高,花香浓郁,品质上乘。
到了秋季,取蜜就要兼顾蜂蜜品质和蜂群的越冬储备了。养蜂师傅们需要在寒露节气前完成取蜜工作,既要确保蜂蜜经过了至少 45 天的充分酿造,达到成熟状态,又要给蜜蜂留下足够的食物过冬,一般每箱蜂要保留 5 - 8 斤蜜。像 9 月下旬,秦岭的五倍子、野菊花花期结束后,就是取蜜的黄金时期,此时蜂蜜中的营养物质积累达到了顶峰。
冬季气温寒冷,蜜蜂进入越冬期,这个时候养蜂师傅们遵循 “不取越冬蜜” 的原则。如果在冬季取蜜,蜜蜂会因为食物不足而大量死亡,破坏整个蜂群生态。这也是土蜂蜜和普通蜂蜜的一大区别,真正的土蜂蜜一年取蜜次数不超过 2 次,而意蜂养殖常常月月取蜜。
不同蜜源植物的花期,也决定了取蜜的蕞佳时机。对于花期短的野花,比如 3 - 4 月开放的连翘、紫荆,蜂农们会在花期末尾,也就是 4 月中旬取蜜,这时蜂蜜中该花种的成分含量蕞高,风味独特。而在秦岭这样多季开花的山区,由于海拔差异形成了 “立体花期”,从 3 月低海拔的山花到 10 月高海拔的五倍子花次第开放,蜂农们会根据蜜源成熟度分批次取蜜,但始终坚持 “不抢花期,等蜜自然熟” 的原则。
蜂群自身的状态,也是养蜂师傅判断取蜜时机的重要依据。一般来说,单箱工蜂数量超过 2 万只,也就是约 4 张满脾时,蜂群才具备产蜜能力,要是在蜂群较弱时取蜜,无异于 “杀鸡取卵”。此外,取蜜时只取蜂箱边缘已经 “封盖” 的蜂蜜,这些蜂蜜表面形成了蜡盖,代表已经完全成熟,而中心巢脾的储蜜则会留给蜜蜂哺育幼虫。
天气情况同样不容忽视。养蜂师傅在取蜜前 3 天就会关注天气预报,尽量避开暴雨、连续高温等极端天气。雨天取蜜,蜂蜜含水量会升高,影响品质;高温天气时,蜜蜂容易躁动不安,取蜜过程也不安全。山区的蜂农还有 “晨不取露,晚不取雾” 的经验,早晨露水未干,蜂箱潮湿;傍晚雾气弥漫,蜜蜂归巢,这两个时间段都不适合取蜜。
在长期的实践中,养蜂师傅们总结出了实用的取蜜黄金法则。“春蜜宜晚,秋蜜宜早”,春季晚取蜜能让蜂群安心繁殖,为夏季强群采蜜打基础;秋季早取蜜,则能赶在气温下降前收获成熟蜂蜜,避免蜂蜜结晶后难以收割。“宁少勿早,宁晚勿生”,宁可少取一些蜜,也要等到蜂蜜完全成熟,波美度达到 42° 以上。生蜜不仅容易发酵变质,营养成分也远不如成熟蜜。“取蜜不杀蜂,留蜜给蜂生”,每次取蜜不超过蜂群储蜜的 60% ,并为蜂群留下中心巢脾的 “口粮蜜”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江西省康惠万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