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经加工的蜂胶(即原始蜂胶)是蜜蜂从植物芽孢、树干等部位采集的树脂类物质,经蜜蜂腺体分泌物混合加工后形成的天然胶状物。其颜色和状态因采集来源、季节及蜜蜂品种而异,以下是详细描述:
一、原始蜂胶的颜色特征
1. 常见颜色范围
棕黄色至深褐色:占原始蜂胶的70%以上,颜色深浅取决于植物树脂成分(如杨树芽胶呈深棕色,松树胶偏黄褐色)。
灰绿色或黑褐色:若采集自特定植物(如桦树、桉树),可能因含叶绿素或单宁酸呈现灰绿色;长期氧化或混入蜂蜡后可能变为黑褐色。
红棕色(稀有):少数情况下,若植物树脂含铁离子或其他金属元素,可能呈现红棕色(如血胶,产量极低)。
2. 颜色不均匀性
原始蜂胶通常呈斑驳状,表面可能夹杂白色或浅黄色蜂蜡颗粒、黑色木屑(采集时混入的植物碎片)或灰色花粉团,形成“马赛克”式纹理。
二、原始蜂胶的物理状态
1. 质地与触感
半固态至固态:在常温(20-25℃)下,原始蜂胶质地坚硬如蜡,用指甲难以划动;升温至30℃以上逐渐变软,可塑性强;超过60℃会熔化为黏稠液体。
脆性:低温(如冬季)时,蜂胶易碎裂成小块,断面呈玻璃状光泽;高温下则黏附性强,易粘附在蜂巢或采集工具上。
2. 表面特征
粗糙多孔:原始蜂胶表面布满微小气孔(直径0.1-1mm),是蜜蜂咀嚼树脂时混入空气形成的,触摸时有砂纸感。
光泽度低:与加工后的蜂胶提取物(如乙醇溶液)相比,原始蜂胶因含杂质和蜂蜡,表面呈哑光质感,无透明或反光效果。
3. 分层现象
长期储存的原始蜂胶可能因成分分离出现分层:
上层:含较多挥发性油类(如萜烯类),颜色较浅(黄褐色);
下层: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和矿物质,颜色较深(棕褐色至黑色)。
三、影响颜色和状态的关键因素
1. 植物来源
杨树属:提供约60%的蜂胶原料,其树脂形成的蜂胶呈深棕色,含丰富阿魏酸和咖啡酸,抗菌性强。
松树属:树脂含更多蒎烯,蜂胶呈黄褐色,气味浓郁,但产量较低。
桉树属:树脂含桉叶素,蜂胶呈灰绿色,具有清凉感,常见于澳大利亚蜂胶。
2. 蜜蜂品种
意大利蜂:采集效率高,蜂胶颜色较均匀(深棕为主);
中华蜜蜂:采集范围广,蜂胶颜色差异大(从浅黄到黑褐均有)。
3. 季节与环境
春季:植物新芽分泌树脂多,蜂胶颜色较浅(黄棕);
秋季:树脂氧化程度高,蜂胶颜色加深(深棕至黑褐);
污染区域:若植物受工业废气或农药污染,蜂胶可能含黑色颗粒(重金属沉淀)或异味。
五、原始蜂胶的实用鉴别方法
1. 热熔测试
取小块蜂胶置于金属勺上加热(如用打火机),天然蜂胶会熔化成黏稠液体,冷却后重新凝固;若熔化后残留黑色焦渣(可能含杂质)或散发刺鼻气味(如塑料味),则为劣质品。
2. 乙醇溶解实验
将蜂胶碎末浸入75%乙醇中,天然蜂胶需搅拌后缓慢溶解,溶液呈棕黄色;若快速溶解且颜色过深(接近黑色),可能含人工色素或提取过度。
3. 显微镜观察
在100倍显微镜下,天然蜂胶可见不规则树脂颗粒、蜂蜡片状结构和少量花粉(呈圆形或椭圆形);若观察到大量规则晶体(如白糖颗粒)或纤维状物质(如木屑),则为掺假。
六、注意事项
1. 直接食用风险:原始蜂胶含蜂蜡、花粉和潜在重金属(如铅、汞),直接食用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或重金属中毒,需经过提纯(如乙醇萃取)去除杂质。
2. 过敏警告:约2%-3%人群对蜂胶过敏,使用前需在手腕内侧涂抹少量蜂胶溶液,观察24小时无红肿、瘙痒方可继续使用。
3. 储存条件:原始蜂胶需密封避光保存(最佳温度10-20℃),避免高温导致挥发性成分流失或低温变脆碎裂。
示例:
· 优质原始蜂胶:深棕色块状,表面含白色蜂蜡斑点,加热后熔化为黏稠液体,冷却后凝固成玻璃状,乙醇溶解后呈金黄色。
· 劣质掺假蜂胶:黑色块状,含大量木屑,加热后散发焦糊味,乙醇溶解后颜色过深且沉淀物多。
通过颜色、状态及简单实验,可有效鉴别原始蜂胶品质,为后续加工或使用提供可靠依据。
江西省康惠万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